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

臭濱芥(臭薺)


臭濱芥(臭薺)      (十字花科) (臭薺屬)


臭濱芥(臭薺)植株非常小,但嫩綠叢生的姿態就吸引住我的目光


小小的白色花朵,透過鏡頭才看清楚它的樣子







臭濱芥的果腎形~別名腎果薺還真貼切!







臭濱芥(臭薺)

學名:Coronopus didymus

英文名稱:lesser swinecress. Swine wartcress. 

日文名稱:カラクサナズナ(唐草薺)

別名:腎果、薺臭菜、臭蒿子。

科名:十字花科(Cruciferae)  臭薺屬 (Coronopus)

原產地:南美;現已廣泛分佈于歐洲、北美、亞洲。

分布:中國、台灣、香港、日本。

特徵: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,全草有臭味,常生於旱作物地、果園、荒地及路旁,

為常見雜草,對貧瘠乾旱的土壤有一定的耐受性。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江蘇南部。

本種種子成熟后,由於鳥類、鼠類及風力等因素的影響而擴展到其他區域。全草有臭氣

,通常鋪地生,高50~80cm,莖直立,多分枝,具主莖短且不顯明,基部多分枝,無毛

或有長單毛。葉為一回或二回羽狀全裂,裂片線形或狹長圓形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

全緣,兩面無毛,幼苗及葉片揉爛後有臭味。總狀花序腋生長可達4厘米,花極小,

白色,直徑約為1mm,萼片具有白色膜質邊緣;具白色長圓形花瓣或無花瓣;

短角果腎形,果瓣半球形,表面有粗糙皺紋,種子腎形,紅棕色。

果實成熟時沿中央分離而不開裂,內有種子1個,細小,卵形


資料來源

 ↓↓↓


Coronopus didymus (L.) Smith, 1800 臭濱芥| 台灣生物多樣 ...



臭薺- 知識Wiki - 知網



臭薺- 山羊百科







野豌豆


野豌豆      (豆科) (豌豆屬)


野豌豆可牧草或綠肥用,可固氮,是優良的綠肥作物。



豆科豌豆屬植物的花感覺都很相似~共同點是都很漂亮!





植株型態






太常看到這種瓢蟲了,查詢得知是七星瓢蟲,原來牠可是益蟲哦~

七星瓢蟲的幼蟲與成蟲都喜歡吃蚜蟲,蚜蟲想必是所有栽種者心頭恨吧?

推薦給大家~蚜蟲殺手~七星瓢蟲!




野豌豆

學名:Vicia sativa L. subsp. nigra (L.) Ehrh.

英文名稱:Common Vetch. Narrowleaved vetch

日文名稱:カラスノエンドウ(ヤハズエンドウ) [烏野豌豆]

別名:大巢菜、巢菜、大巢豆、大巢森、薇『詩經』、垂水『爾雅』、薇萊、

野麻豌『草木便方』、箭舌豌豆『植物學大辭典』、救荒野豌豆、春巢菜、普通苕子

、野菜豆、黃藤子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·豆科』、普通苕子、苕子『廣州植物志』

、肥田草『貴州草藥』、野綠豆、野菜豆、野麻豌、箭舌豌豆

科名:豆科(Fabaceae) 豌豆屬(Pisum)

原產地: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,蘇聯、日本、歐洲亦有分布。

台灣早年從歐洲引進作綠肥試驗栽培。

分布:全島中低海拔散見自生於路旁、河床、及荒廢地。

特徵:主根明顯,長 20~40 公分,根幅 20~25 公分,有根瘤。莖柔嫩有條稜,

有細軟毛或無毛,匍匐向上或半攀緣狀,長 60~200 公分,分枝 30~50 個。

偶數羽狀複葉,小葉 6~10 對,葉片長 1~2 公分,寬 0.5 公分,呈矩形或倒卵圓形,

先端凹入,中央有突尖;葉軸長 4~8 公分,頂端有分枝的捲鬚,纏於他物上;托葉

半箭形或戟形,有 1~3 枚披針形裂齒,長 0.2~0.3 公分。蝶形花 1~2 朵,腋生,紫紅、

粉紅或白色,花梗極短或無;子房被黃柔毛,短柄,花柱背面頂端有茸毛。莢果扁

長 3~6 公分,寬 0.5~0.6 公分,成熟時為黃色或黑褐色,含種子 5~12 粒,種子扁圓

或鈍圓;種子色澤有黃、白、灰、黑、淡粉紅、青、褐、暗紅、或有斑紋等各色,

千粒重 40~70 克。


資料來源

 ↓↓↓


野豌豆









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紅菽草(紅花三葉草)


紅菽草(紅花三葉草)      (豆科)(菽草屬)


三葉草特殊的白斑環,紅三葉草也一樣(比起白花的葉片具顯尖些)


圓圓的花小巧可愛(令我聯想到圓仔花耶~~~像吧?)












來幾張特寫,完全看不出來本尊是誰吧!




點點粉紅,飄灑在草園,吸睛滿點!







未開花時的植株



紅菽草(紅花三葉草) 

學名:Trifolium pratense Linn.

英文名稱: Red clover.Purple Clover

日文名稱:アカツメクサ(赤詰草)

別名:紅車軸草、紅花三葉草、紅三葉草、紅荷蘭翹搖、翹搖、紅花苜蓿、紅詰草

科名:豆科(Fabaceae)菽草屬(Trifolium)

原產地:歐洲及亞洲北部,台灣早期引進作為牧草、水土保持植物,偶爾也供栽植觀賞。

分布:阿里山及台灣北部均有種植 。

特徵:多年生草本,直立或斜上昇莖,長 15~65 公分,具有分枝,或散生絨毛。

三出複葉,小葉卵形、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 1.5~3 公分,寬 0.5~2 公分,先端鈍,

圓或凹頭,基部鈍,有細而不明顯鋸齒或幾乎近似全緣,表面光滑無毛,常有大形白色

的斑塊,背面密生細柔毛,顏色較淡,小葉柄甚短;三出複葉柄長 2~3.5 公分,基部與

托葉連生,有毛茸,托葉卵形,長 0.7~1.1 公分,先端有細長尾狀物。花多數,粉紅色,

密集生長,排列為一頭狀花序,生長於枝條先端的葉腋,幾無花序軸或僅有短柄,

徑  2~3 公分,花萼筒狀,先端 5 裂,裂片狹線形,基部呈三角形,整個花萼的外面

有長毛絨,花冠通常於授粉後凋謝,但不脫落,花瓣均有長爪,且光滑無毛,

旗瓣闊圓形,長 1.2~1.8 公分,翼瓣長橢圓形,基部有一顯著腺體,龍骨瓣卵圓形,

先端鈍而有尖突。莢果完全隱藏於花萼筒內,卵形,內僅有種子一枚。



資料來源

 ↓↓↓

紅菽草














熱門文章